《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是一本人类学著作, 研究的对象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人。此书被广泛流传, 并被许多人推荐为了解日本的入门作品。 事实上, 这本书也是我见过出版版本最多的书——某宝上一搜,可以看到不下十个版本, 这就是此书十分热门流行的一种表现。 很多版本的《菊与刀》封面华丽, 翻译质量如何尚不得知。 不过就我从同学手里看到的那本来说, 倒是有很多不知所云的插图, 不知道这些插图对其论证来说有什么有力的证据?
我读的《菊与刀》版本是Kindle商店上随手一搜可以搜到的, 可以在豆瓣阅读找到:
因为没有对比过(我也不想对比),不知道这本的质量如何, 不过就在昨天夜里我读完了这本不到300页的作品, 借此机会, 来写一写我的读后感。
读后感
之所以会去读《菊与刀》这本书出于两大原因: 一方面是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好奇, 经常看番的人常常就在接受日本的流行文化和观念, 其中难免萌生出对日本——这个东亚小国的好奇。 这是我读《菊与刀》的初心。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本书享誉的盛名, 豆瓣评分几乎都在8分以上, 当提到或者谈到日本时, 人们都会提到《菊与刀》这本书, 这使我觉得这本书似乎是必读之物。带着这两种心态,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此书, 掩卷长叹, 洞察力确实明朗,但是就是哪方面, 似乎没有足够的震撼。
前面提到, 这是一本人类学的著作。 但是其政治意义浓厚——本尼迪克特是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去研究日本人的文化和心理的, 而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了本尼迪克特不可能到日本本土进行观察取证。本尼迪克特的所有资料就是所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日本的文化作品, 以及身边的在美日本人。 这样的创作背景, 可谓内忧外患了, 其得出的结论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 本尼迪克特同时也在书中写到:
{% blockquote %}
我们从不指望戴眼镜的人会弄清镜片的度数,我们也不能指望各民族会分析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当我们想知道眼睛的度数时,我们就训练一位眼科医生,请他去验明镜片。
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唯一一本名家作序·慢读系列). Kindle Edition. pg. 12, loc. 240-243.
{% endblockquote %}
但她的研究方法哪里不是从眼镜后出发的呢? 前人的研究作品难免有多少勘误或者是不正确的内容, 身边的日本人也不能代表11区的那批整体。 然而, 本尼迪克特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分析到如此地步, 确实令人佩服。
本书讨论的对象是日本人, 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义务”和“义理”, 作者指出日本人时时刻刻奉行着义务, 其中包括等级制要求他履行的“义务”, 也就是“忠”。 而对于个人, 有一个要求维持自己行为符合社会舆论的特殊的义务, 就是“义理”。 义理要求日本人必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必须维护自己的名字——简单的来说, 就是极度的好面子, 对别人的看法极为看重, 而且很容易认为别人“冒犯”了自己。 作者就这一些最核心的内容, 举了一些民间习俗和文化作品作为例证, 个人认为作为严谨的论据来说实在是有些“强词夺理”了。 不过这个核心观点在我看来, 也包括其他的一些人和专家在内, 都觉得是十分正确的。 或者我们更爱称之为“耻文化”。
{% blockquote 孟德尔 怎样评价《菊与刀》? - 孟德尔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83441/answer/107214448% %}
菊与刀是以绝对另类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至今仍然是绝对正确的核心结论。但是书中的论证过程和次要观点基本都是有问题的。
{% endblockquote %}
谈完了书的主要内容之后, 再回过头来看看“菊与刀”这个标题, 作者在书中开篇说道:
{% blockquote %}
刀与菊,两者都是日本这幅“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怡然自得。他们的士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却又富有反抗精神。
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唯一一本名家作序·慢读系列). Kindle Edition. loc. 3.
{% endblockquote %}
事实上, 刀与菊都是日本文化的象征。 刀, 象征着日本封建时期的一种特殊阶级, 后来他们的精神成为了“武士道”——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腹切はらきり、切腹せっぷく)自杀。(来源:维基百科)这其实就是日本“耻文化”的表现, 而在武士阶层中表现特别明显, 武士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菊花是柔软的, 这一方面含沙射影地体现了日本的文化导致了他们社会的“柔软”——一种靠文化维持的的自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透露了日本人各种优雅的文化活动——赏樱,赏菊,插花,品茶, 作者指出, 在每年的花展中, “每朵花瓣均经过栽培者的细心修整,并且常用看不见的金属线维系,以保持其形恣”。这是对日本人最恰当的比喻, 他们必须为了避免“受辱”而做出各种妥协, 人生可以摘去身上的金属线的时候, 唯有“义理”和“义务”淡化的黄发和迟暮之时。
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日本的看法, 使我对日本整个民族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有些观点印证了有些去过日本的小伙伴对日本人的评论, 有些则与其大相径庭。
以上。